曾入圍國內多個電影節展并斬獲獎項的電影《百川東到海》于11月18日登陸全國藝聯專線。這部以西部沙漠為背景的成長寓言中,滿溢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乏現實的人文關懷,在一場少年的出走中,借由孩童未加矯飾的純凈眼光,將“故鄉與遠方”的沉重命題輕盈落筆。
![]()
《百川東到海》海報
上映當日,導演吳雙、編劇劉婧來到上海與觀眾分享電影創作的臺前幕后心得。觀影過程中,小海與元元在縣城中充滿童真的冒險,引得觀眾陣陣輕松愉快的笑聲;而隨著故事展開,關于家庭、成長與鄉土認同的細膩情感逐漸鋪陳,現場漸漸被靜謐的感動籠罩。“我們想記錄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故事,更是一種即將消逝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內心最本真的掙扎與向往。”主創說。
![]()
《百川東到海》上海路演現場
沙漠和大海,不只是一個西北孩子的成長困惑
《百川東到海》由吳雙執導,朱琳監制,姚春光、曹宏偉制片,劉婧、吳雙編劇,吳潘芮、王浩宇主演。
11月18日上海路演現場,導演吳雙回憶起影片的誕生契機。幾年前,她與編劇劉婧偶然踏入甘肅武威市民勤縣,這片被巴丹吉林與騰格里兩大沙漠包裹的土地,讓她們深受震撼:“分散的村落里,許多房屋被風沙侵蝕得坍塌,只留下殘垣斷壁,當地人要么選擇離開,要么堅守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那些“消失的生活痕跡”讓吳雙陷入沉思:“離開的人沒有回來的可能,這個選擇本身就消失了。”而在當今“向大城市去”的浪潮中,“擁有歸處反而成了一件幸事”,身處當下的年輕創作者將面對自身人生處境的茫然也投射于這個故事之中,兩人決定將這份感悟拍成電影。
![]()
《百川東到海》劇照
故事從一個孩童的視角展開,帶著點沉重的思考也因為那份帶著莽撞的純真而變得輕盈起來。
片中少年小海的暑假,始于一本未完成的作文本,也始于對遠走城市的母親的思念——他揣著模糊的期待踏上尋母路,途中遇見一心想考取城里中學的伙伴元元(王浩宇 飾),兩人在縣城里經歷了充滿童真的冒險。成長在沙漠里的孩子,在水上樂園里誤把泳池當“大海”;作文里“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口訣,成了他理解生活的密碼;筆下反復涂改的句子,藏著他對“媽媽為什么離開”的困惑……看似輕松的旅程,擔負著關于成長的重量。
![]()
《百川東到海》劇照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漢樂府詩的千古叩問,成為影片的核心哲思。小海的母親選擇遠赴他鄉追尋 “大海”,父親則堅守沙漠默默耕作。小伙伴元元搬到離縣城更近的鎮子,父母在水上樂園打工,他們走出荒漠的第一步代價,是親情的疏離。考進城市的大學生梁鵬是村子里的驕傲,某一刻他在小海眼里無所不能,那或許是小海對自己未來最完滿的想象,世俗期待之下,卻也壓抑著種種難以言說的隱痛。
孩子是希望海洋把他帶去遠方,而老一代希望把土地變成綠洲。“如果我們成了大家最羨慕的那個學霸,我們也走出去了,生活是不是就會一帆風順下去?”
![]()
小海和元元
影片在北京的首映禮上,電影學者戴錦華在觀影后指出該片探討了“故土與遠方”的人生選擇命題,但電影不預設答案,而是呈現生活的多元可能性,引導觀眾反思自身經歷。
如果按照“現實主義”的路徑去看,甘肅荒漠中的貧困生活有更多舉步維艱的敘事角度,但創作者沒有將“城鄉差異”“代際矛盾”直白地擺上臺面,而是借小海的作文本串聯起現實與想象:同樣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和海洋,腳踩在沙粒上,讓人分不清是沙灘還是荒漠的想象空間,風聲與海浪聲交疊的呼嘯,一切詩意的視聽敘事,帶領觀眾跟隨少年完成從“向外尋找”到“向內接納”的成長。
“他今天接收了這個世界完全不同的信息,在他內心形成碰撞,他也開始接受了這個世界的復雜性。我覺得這就是他成長的開始。”導演吳雙這樣解讀小海的旅程。
![]()
《百川東到海》劇照
這雖然是一個來自遙遠西北孩子的暑假,但創作者也深深知道,當下拍電影“最重要的是能和觀眾產生共鳴”,所以這個故事其實也是關于更多當下的普通人。導演吳雙曾在海外留學,再加上從事影視行業,常年在外奔波,“到底是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還是回到家鄉過安穩的生活,這件事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選擇。”創作《百川東到海》的契機,也恰是她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重構。
“寫這一個劇本的時候,我自己是非常愉快的。盡管我們之間有很多次調整,但始終很愉快的原因是因為我認識這些劇本里的每一個角色,有時候我卡住的時候,我會知道,站在這個小孩子的角度上去想一想。”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編劇劉婧說,“工作太久,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生活中有很多疑問,我暫時回答不了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這個小男孩兒。他沒有表現出一種我要戰斗的狀態,但他會告訴自己,要勇敢一下。”
![]()
《百川東到海》劇照
城市女性走進沙漠,探尋心靈綠洲
為了還原最真實的質感,主創團隊付出了極致的努力。劇本創作前后經歷兩年,來城市的女孩住到沙漠村莊里四個多月,做田野調查,讓自己成為鄉村的一部分。吳雙與劉婧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記錄下種種真實生活細節,這些細節最終都成為戳中觀眾的橋段。
![]()
導演吳雙
“村莊非常零零散散的,彼此之間隔得非常遠,一些靠近沙漠的村莊,村民們都搬走了。剩下的建筑也不是非常完整,很多墻都倒塌了,但里邊其實仍有一些人生活的痕跡——鍋碗瓢盆,還有一些孩子的衣服、書包,其實還都扔在那個地方。”在劉婧看來,吳雙在甘肅采風的日子里,“既帶著那種陌生感客觀,也會用自己特別細膩的觸角去解構這些感受。”
影片沒有一個真實原型,但集合了無數當地見聞中的孩子。“所謂的原型就是我們在那一個地方見到了許許多多的當地的居民和孩子,并不是一個什么具體的人物,而是很多人的縮影。”
![]()
《百川東到海》劇照
為了選擇合適的小演員,創作者走訪了當地縣城所有小學和初中,從近千名小學和初一的學生中海選出了外型和經歷比較相符的孩子,通過試戲的方式最終選出了兩位小演員。除了日常排練,劇組也不忘給孩子們找補課老師。而小演員們對補習始終保持認真的態度,讓主創們都感到這份“背井離鄉求學”的感覺,讓演員和人物渾然一體。
讓導演吳雙意外的還有沙漠中的“時間印記”。采風時,他們在沙丘下發現了成片的貝殼,老鄉告知這里曾是幾千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這個發現被巧妙融入影片——主人公小海在沙漠中踏過的水洼、作文里幻想的海浪,都是現實與歷史的呼應。
電影中,最終小海并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走向得出結論,父母的選擇孰是孰非在孩子心中也依然沒有答案,而開放式的結局也留給觀眾更多思考空間。“怎么去決定這件事情可能為時過早。他可能今天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心里就埋下了一顆種子。”吳雙說。
![]()
《百川東到海》劇照
《百川東到海》曾先后入圍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制作中項目”單元,榮獲“生動數碼特別關注項目”;第10屆重慶青年電影展最佳影片獎,還曾入圍第16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第1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第20屆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最受傳媒關注兒童電影提名。影片已于11月18日全國藝聯上映。